提到中国军队的炊事班,人们常常会想到这些炊事员的辛勤付出和艰辛困境。正如纪录片中所提到的那句:“世界上任何一个部队,应该都不会在行军过程中需要炊事员炒糖色。”在今天的部队中,生活条件改善了许多,餐食的种类也变得丰富多样。如今,军队的饮食模式井然有序金信达,每个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,大家一起用餐,饭菜可口美味。然而,这一切并非一直如此。
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,那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物资匮乏的时期,军队的伙食也远不如今天。没有如今那样多的菜肴,条件异常艰苦,但解放军们并未因此屈服,而是在困境中努力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。一群士兵围坐在桌前,吃着大锅饭,桌上有简单的菜肴,这一幕看似普通,却充满了温馨和亲切,尤其是看到这些解放军战士能吃得饱,心中不禁感到安慰。
展开剩余81%然而,当时他们的真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?七十年代,国家处于发展阶段,普通百姓的生活条件远未富足,军队的生活也和现在相去甚远。生活条件差,尤其体现在餐食上。当时,解放军的食物极为简单,一百多人的一个连队,合起来的生活费也许只有二十块钱。最常见的就是馍馍和咸菜,偶尔桌上能看到一些荤菜也属难得。由于生产条件有限,他们只能在有限的资源下,尽力为战士们做出最好的饭菜。为了能够吃上更好的食物,炊事班还需要养猪、种菜。
“民以食为天”,炊事班的战士们为此付出了许多努力。每天清晨,炊事员便开始为战士们备菜,萝卜、土豆等食材都要一一削皮切好,这些工作完全依赖人工完成,既费时又费力。对于一个有着众多战士的部队来说,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,需耗费大量精力。一般人或许做不了多久,手臂就会疲惫不堪,但对于炊事员而言,这已经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。
除了切菜,他们还负责养猪、种菜,尽力在艰苦的条件下改善伙食。特别是那些驻扎在偏远地区的部队,由于环境差,很多地方甚至连蔬菜都难以种植。只有一些条件较好的部队,像驻扎在平原地区的部队,或许能在节假日时杀猪吃肉,享受一顿较为丰盛的饭菜。比如在七十年代的南京军区,当地80%以上的食材能自给自足,因此这部分部队的条件稍微宽裕一些。
尽管条件艰苦,炊事班的战士们依然心怀希望,始终保持着改善生活的热情。中法联合拍摄的纪录片中,真实展现了当时解放军的生活面貌。在那段短片中,有一张桌子上,围坐着八名解放军战士,气氛十分温馨。尽管这是为了拍摄而特意准备的美味饭菜金信达,像白米饭、辣椒炒肉和肉末茄子等看似普通的家常菜,在那个时代却格外珍贵。平时,能吃到一大锅米饭,甚至能吃到肉,是非常难得的事情。
当时的部队条件虽艰苦,但百姓的生活同样艰难。社会在发展,大家都在为更好的明天而努力。虽然部队有时会改善伙食,除了杀猪吃肉,还会尽可能将现有的食材用到极致。比如,部队还会用石磨磨豆浆,豆浆在当时并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奢侈品,因为磨豆浆完全依赖人工,工作量极大。但即便如此,解放军的炊事员们依然尽全力让战士们有一口热乎的豆浆喝。
养猪是当时部队改善伙食的另一个重要途径。炊事班的战士们抽调专门人员负责养猪。那时的饲料不像现在那样丰富,大部分是剩饭剩菜和一些杂草,但这些努力还是让猪长得白白胖胖。等到这些猪长成后,它们便成为解放军战士们餐桌上的美味,改善了他们的日常伙食。
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来说,参军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情。每家每户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进入部队,虽然进入部队的门槛极高,选拔条件严苛。但即使如此,很多家庭还是希望孩子能成为炊事员。因为炊事员的工作虽然单调而辛苦,但却能学到一手好厨艺,而且也能为战士们提供生活必需的食物。
如今,再回头看当时的生活,许多人都会感到心酸。那时候,许多家庭的愿望就是能吃上一顿像样的饭菜,这也成了战士们肩负使命、守卫边疆的动力源泉。如今,这段历史仍让人感动。解放军战士们曾在国家最需要发展的时刻,驻守边疆,修路、修桥,帮助当地百姓改善生活。他们以最朴实的心态、最坚韧的精神,担负起了为国家奉献的责任。
当这些战士站上战场,他们便是最英勇、最坚韧、不屈不挠的战士。吃得了苦,打得了仗,充满希望。他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,总能昂首挺胸,朝着前方的光明前景勇敢迈进。他们的精神和坚定,让人们放心把国家的未来交到他们手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领航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